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是: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2025暑期社会实践 秦皇岛 “岩心探地青春筑梦,携手乡振共绘新章”-地球科学学院“岩心共振兴乡路”社会实践团赴秦皇岛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7-26

七月骄阳似火,秦皇岛地质认知实习区的山海间,地球科学学院暑期"岩心共振兴乡路"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郭宇明、张月婷带领下,于7月18日至24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英武山村的红色蝶变——乡村振兴与地质精神的共鸣”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地质实习、科普宣讲、人物访谈、主题团日等形式,在实践中探寻乡村巨变背后的精神密码,感悟地质精神的时代价值。

从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自然保护区到北戴河海滨地貌认知区,实践团成员的足迹遍布山海。他们将课堂所学与野外观察结合,在岩层露头前分析地质构造,在海岸线旁记录地貌演变,既夯实了专业基础,更深刻体会到“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中“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深刻内涵。

7月18日至21日,成员们在野外地质实习之余,由郭宇明、张月婷指导,实地观察英武山村岩层露头,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地质灾害类型与机理,并通过入户科普向村民讲解防灾减灾要点。“原来山体滑坡前会有裂缝、异响,这些知识能救命!”村民张大爷的感慨,让实践团更坚定了“地质研究要立足祖国大地”的信念。

7月22日,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袁志忠、党委副书记刘艳、教学副院长陈超赴实习区看望实践团成员。袁志忠勉励同学们在地质实习中不仅要经受住风吹日晒的考验,更要领悟大地的地质密码,立志为祖国地质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令实践团成员深受鼓舞。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走进村史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诉说着英武山村20年来的蜕变:从道路泥泞、饮水困难到通水通路、产业兴旺,离不开原党支部书记李家庚的坚守。这位身患癌症仍与病魔抗争的“一心为民的好支书”,曾撕掉村民打给自己的欠条,拿出救命钱修路通水;在病情最重的48天里,他带领村民完成了“通水、修路、养猪”三大工程,让村子摘掉了贫困帽。即便在与胡锦涛同志交流时,他也只说“做了该做的事”。

当实践团成员问及成功的秘诀,李家庚朴实地说:“英武山精神就是咱村民拼出来的劲儿。”他将这种精神与地质精神相联结:“都是要把个人事放小,把国家需求放大;都是要肯奉献、能吃苦、不图名。”这番话让在场学生深受触动——地质人“找矿报国”的使命,与乡村振兴中“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本质上都是对国家与人民的忠诚。

7月24日晚7时,实践团以“英武山村的红色蝶变——乡村振兴与地质精神的共鸣”为主题开展团日活动,并为地质实习学生上团课。成员们分享了实习中的地质发现、访谈中的感动瞬间,将“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与“英武山精神”的共通之处娓娓道来:“无论是地质研究还是建设乡村,都需要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参会学生纷纷表示:“要以地质精神为灯塔,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求,在野外一线锤炼本领。”

本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认知的深化,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地质精神与以“英武山精神”为代表的乡村精神血脉相通,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征程的缩影。深入地质前线与乡村基层的实践,让团队成员真切触摸到了“国之大者”的脉搏。成员们深有感触地表示:“脚踏这片热土,我们触摸到大地厚重的底蕴与乡亲们坚毅的脊梁。此行不仅锤炼了筋骨,更洗礼了心灵。我辈地质青年定当赓续荣光,与时俱进、奋力拼搏,让理想的种子在祖国最需要处扎根,用担当的肩膀扛起时代责任,将辛勤的汗水挥洒在田野山岗,让奋斗的脚步丈量辽阔国土,矢志成为不负嘱托、不负韶华、顶天立地的新时代地质人!”

暮色中的英武山村,晚风轻拂。实践团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新的思考;他们的行囊里,装着更坚定的信念——以地质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以青春之名,书写强国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