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袁国礼教授应邀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藏北地区变质岩、弧岩浆岩、蛇绿岩与古-中特提斯洋俯冲》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地球科学学院李英杰副院长主持,广大青年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共140余人参会。

袁国礼教授首先从由多个地体拼贴而成的青藏高原引出与羌塘地体有关的龙木措-双湖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详细介绍了发育于龙木措-双湖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蓝片岩、弧岩浆岩以及蛇绿岩反映的特提斯洋的俯冲深度(温压)、俯冲板片断离和俯冲极性,揭示了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过程。袁教授的报告为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在造山带研究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
报告内容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我院教师与袁教授就蓝片岩和弧岩浆岩开展了交流讨论,袁教授结合自己的工作成果给与了回答,与会教师收获良多。本次报告不仅为国内各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学生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学术平台,也不断提升了我校的影响力。

报告人简介:
袁国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教研室主任、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表生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生态地质等相关研究,目前重点研究基岩风化、地表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先后承担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中国地调局行业基金、北京市国土局、教育部、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0余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现任勘查地化国际经典期刊《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