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特色文旅内涵,助力苍岩山旅游开发升级与生态文旅融合,推进可持续发展,2025年7月14日,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暑期实践小分队走进苍岩山及周边区域,全面解码其“自然+人文+生态+科研”的多维旅游价值。从悬空古刹到石英砂岩,从千年古树到红色遗址,从核心景区到实习基地,苍岩山展现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立体底蕴与独特吸引力。
作为华北地区罕见的“自然与人文双遗产”,这里的每一处景观都藏着“1+1>2”的惊喜。自然与人文的“天人合一”造就了苍岩山的多维旅游价值。从建筑人文纬度看,苍岩山是一部“立体人文史”。横跨天然石拱的桥楼殿,殿宇飞檐与断崖浑然一体,为“中国三大悬空寺”之一。福庆寺的千年古刹群、隋代公主坟、明代碑刻群,共同构成“千年香火不断”的人文脉络。“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值得我们研究。”指导老师马宝军指着桥楼殿结构说。

明显的层理
从地质地貌纬度看,苍岩山是“露天地质博物馆”。主体由12亿年前的石英砂岩构成,经亿万年风化、流水切割,形成“断崖如刀削、峡谷似斧劈”的嶂石岩地貌——“Ω”形套谷、阶梯状断崖、柱状峰林是地球演化的“活标本”。苍岩山价值向周边扩展,西接太行大峡谷生态带,东连乡村旅游区,形成“观山、访古、研学、休闲”全域旅游圈。我校设在测鱼村附近的实习基地,是地质、生态、人文专业的“户外课堂”。
从红色历史维度看,苍岩山藏着“峥嵘岁月记忆”。抗战时期,险峻山势是八路军隐蔽作战点,“狼牙洞”曾为战地医院旧址,掩体、灶台遗迹犹存。“医护人员在山洞救治伤员,用古树皮做药引,岩石缝藏药品。”当地向导介绍。如今这里成为“红色研学基地”,传承“山魂不朽”的精神力量。

苍岩山航拍照片
此行深刻体会到,一座山的价值从不单一。它是自然的“地质博物馆”,人文的“活史书”,生态的“绿肺”,红色教育的“课堂”,更是产学研融合的“实践场”。正如马老师向我们授课时所说:“每一块石头诉说历史,每一片绿叶孕育未来”——这正是苍岩山珍贵的多维价值。
通过本次活动,地球科学学院为地方旅游发展贡献智力支持,而地方的实际需求也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新的课题,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同时,同学们在实践中,熟悉了浅水环境下的沉积构造,掌握了嶂石岩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及类型,提升了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小分队合照